上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作者:“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    新闻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2

上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221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好听起来、入心入脑,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课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睡醒了,课没讲完。”这个段子虽然偏激,却真实地道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即话语体系的割裂,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心怀抵触。

中国并不缺少理论,缺的是对理论的通俗化阐释。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枯燥的老师。今天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思想开放的一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对热点问题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盲从,面对这样的群体,思政课老师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拿着一张旧船票,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肯定不爱听,连入耳都很困难,更别说是入脑入心了。

思政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前几天,笔者以团省委委员的身份倾听了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委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胡坚的从严治团讲座,胡部长围绕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观点新颖、语言幽默,以讲故事的方式推导中国自信,台下掌声不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如果这样讲课,何愁学生昏昏欲睡?

去年“五一”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教师徐川在其个人微信公号上推送的一篇题为《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在朋友圈狠狠地“火”了一把,在青年中引发广泛热议。这篇文章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不讲套话虚话,把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进去,把道理溶解在故事中,很受学生欢迎。随后,“徐川思政工作法”被大范围推广,徐川利用课堂、讲座、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如果高校思政课老师都能像徐川这样讲课,何愁学生不慕名而来?

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因为一些思政课堂的沉闷,一些学生将其理解为僵化的东西。北大90后毕业生创作的一曲说唱歌《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互联网上引发刷屏效应,有媒体称其为“中国青年与马克思的‘久别重逢’,中国90后们开始正视被遮蔽的历史,重新召回被遗忘的思想资源”。

思政课关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老师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告诉学生看待世情国情的角度,作为师长,有责任把自己亲历中国飞速发展的感受讲出来。创新话语体系,说白了,就是说人话,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用学生的话语解答学生的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思政教育如果不能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成为空中楼阁,只是看起来很美,很高大上。学生不爱上思政课,问题并不是出在思政课本身,而是老师没有把故事讲好,学生想听的老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这样的思政课堂能不尴尬吗?

把最难讲的课变成学生最爱听的课,那些照本宣科的思政课该停一停了。老师要练就一身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提炼新话语,从网络语言中汲取新话语,寻找适合学生接受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发展共识。结合自身体验和古今中外发展历史,传授知识之余,启迪学生形成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学生就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关心社会和政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老师要走心,学生才会入脑入心。

(“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2017223日)